重慶日報消息,11月25日中午11點半,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躍新社區“老吾老”居家養老服務站開飯了,不少老人踩着飯點前來就餐。年屆八旬的彭玉華老人端坐在進門處的方桌邊,揭開社工送來“高血壓營養餐”盒蓋一看,裏面分裝着熱騰騰的海帶鴨子、肉末蒸蛋、炒菜瓜、大骨冬瓜湯。
“這幾年,我的飯桌從熱熱鬧鬧到冷冷清清,再回到熱熱鬧鬧;從規律三餐到吃完這頓沒下頓,再回到餐餐營養搭配,真是有擺不完的龍門陣。”吃完飯後,老人舒舒服服靠在養老服務站的沙發上,講起了她的飯桌故事。
彭玉華家中四世同堂,過去操持一大家子的飯菜,直到近70歲。那時的飯桌上,是熱鬧的、豐富的、有説有笑的。隨着孫子、外孫成家,兩個兒女各自購房單過,老伴去世後的彭玉華成了空巢老人。
獨居生活的頭一兩年,彭玉華堅持自己買菜做飯。可隨着時間的推移,腿腳不便、視力模糊等毛病出來了,買菜、做飯漸漸成了問題。“感覺這幾年體力、記憶力都下降了,做菜忘記關火就離開,差點釀成大禍;出門生怕摔倒弄得一身傷,又要連累子女。”
老人的吃飯問題,兒女看在眼裏。女兒的家雖説離她不遠,可要忙於工作又要兼顧小家,只得隔兩三天送飯菜上門一次。
為了應付一日三餐,也不給兒女多添麻煩,彭玉華經常一次性做幾天的菜。身體不舒服時,乾脆不吃,在牀上一躺就半天。“人老了,隨便點吧。”回憶到那時冷清孤單的飯桌,老太太不禁紅了眼眶。
兩年前的夏天,馬王街社區網格員“掃樓”時發現彭玉華正在吃的炒肉絲有些變質,意識到“買菜做飯難”是影響轄區老人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大問題。
社區很快指派志願者龔世碧“一對一”為彭玉華服務,不僅提供代購服務,還定期送現成的飯菜上門。
熱心的龔世碧家裏做啥好吃的,都給老人分裝一份送去。彭玉華不願“佔便宜”,硬要塞錢,龔世碧自然不收。
時間長了,彭玉華更覺不好意思,強打起精神再進廚房,只讓龔世碧代購肉、菜。
今年4月,躍新社區“老吾老”居家養老服務站開設“長者食堂”服務,60歲以上老人可在這裏吃午飯和晚飯,12元一頓,兩葷一素一湯。
更貼心的是,“長者食堂”中央廚房配有營養師,專門為患高血壓或糖尿病的老人提供營養餐。
記者在“長者食堂”見到一份高血壓營養餐菜單,上面不僅菜式多樣、一個星期不重樣,還標明一餐飯的能量、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膳食纖維、鈣、鐵等含量,讓老人更覺放心。
“長者食堂的飯菜比自己做的好吃,分量夠、味道好、價格公道,我每個月退休工資3000多元,每天吃飯24元,完全能夠負擔。”幾個月下來,彭玉華成了“長者食堂”的忠實客户,基本天天都來,在養老服務站從上午待到晚上。
更重要的是,老人從以前一個人吃飯變成如今一羣人吃飯,飯桌上的熱鬧又回來了。
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張莎
原標題:買菜做飯成問題 志願者送菜上門 長者食堂“打卡” 一位八旬老人的飯桌龍門陣
【深圳香港物流】上游新聞客户端未標有“來源:上游新聞-重慶晨報”或“上游新聞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圖片、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與上游新聞聯繫。
